//從廟宇工藝看臺灣人的信仰與民俗//
活動一開始,我們的先鋒小兵回報他在仁壽宮活動中心看到了一艘王船、兩頂轎子和三、四隻糊紙動物。這些乍看只是簡單的物品,實則蘊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
戴瑋志老師 首先教我們從糊紙動物的外型判斷其為龍、蟒或是螭龍,這幾種動物有等級之分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牠們所在廟宇的神明位階;糊紙旁邊玻璃櫥櫃放著太師林良太 打造的縮小版王船,老師講解其構造,分析船殼彩繪(如十二生肖、飛天馬)承載的意義,以及龍目和龍牙反映了何種人類精神
接著我們到廟埕欣賞屋頂剪黏,以碗片為材的剪黏在陽光照射下,閃爍著耀眼的光芒,老師除介紹矗立於屋頂、鐘樓和鼓樓上的人物和其手持的武器,還說明人物的選擇有其須遵循的規矩/傳統,一邊的樓上站著姜太公(封神之始),另一邊便須站著與他地位相當的人物,以達對稱,而這種對稱性同樣也可見於廟內牆堵上的彩繪和剪黏,在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下,我們看見廟宇工藝飽含人文精神的一面,深刻地體會到何謂宮廟博物館
下一站我們進到剪黏師傅們在鐵皮棚下的工作空間,黃金生老師就坐在門口做剪黏,老師一邊抹水泥、插碗片,一邊和我們聊天,三兩下就營造出作品的立體感和層次感,讓大家都讚嘆不已。往內走,我們看到層架上和地板上擺放著粗胚和已完成的作品,難得有近距離觀察剪黏作品的機會,大家紛紛拿起相機紀錄;一旁還搭了幾頂帳篷,老師說剪黏工程很辛苦,師傅們平常都住在這個工寮,只有節慶才回家,現場只配備電風扇,實在讓人很難想像師傅們是如何在這度過漫長又濕熱的夏天,但也讓人對剪黏師傅們更加敬佩了
最後,我們上到了平時未開放的樓頂看剪黏工程的施作,真的是有來有賺到,可以幾乎平視的角度欣賞屋頂和屋脊的剪黏,仔細地觀察作品的不同"面"是由哪些形狀的碗"片"構成、上面彩繪了什麼樣的線條,而最驚豔小編的莫過於那旋轉的龍身,身軀彷彿繞了幾個圈的設計賦予整條龍十足的動態感!這場廟宇走讀就如一場藝術的視覺饗宴,不僅欣賞到精湛的作品,也在兩位老師帶領下,認識到作品深度的文化內涵
謝謝 @歸仁仁壽宮保生大帝 的協助,讓社大可以推廣傳統工藝之美。大家之後經過仁壽宮或參拜時,也不妨停下來欣賞哦~